How we did ?

發展學校多元化特色

開發課程或建構實驗室,引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期間即與社會及產業接軌,具備面對未來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了解計畫主軸

  • 落實教學創新
  • 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翻轉,讓學生具備思考及行動之能力,以「解決問題」來組織學習

  • 發展學校特色
  • 融入前瞻視野,發展安全新特色。落實專利與證照學習品保,發展整合產學訓用之技能學園

  • 提升校公共性
  • 建立完善校務專業管理機制,落實校自我課責,定期辦學資訊公開。設建募款機制,完備弱勢輔導

  • 善盡社會責任
  • 推動社會關愛,培養憫人好情懷。促進產業關懷,精進產學交流。深耕社區服務,學校社區齊共享

What we do?

成果佈告欄

05Sep2025

  • 【D0101-26823】教師教學成長社群「專業倫理教學社群」
  • 專業倫理教學社群之專題講座,請到大愛廣播電台「用心深呼吸」也是電視「繞著地球跑」的名節目主持人謝佳勳女士蒞臨分享。曾經是華航空姐、名節目主持人、亦是超人營中文營創辦人, 經常受邀至各大學、社團活動中分享語言行為表達藝術之專題演講。此次受吳鳳科大識中心「專業倫理」教學社群的邀請,為授課教師分享「人文與倫理之美一每天都是你的代表作」。 活動中謝女士以其經驗與對年輕學生的認識,跟學校老師們分享如何帶動學生建立自己的人文價值與生命美學,同時也讓學生能了解如何培養自己的專業態度。 謝女士提到「人文VS倫理」之間的關係,分別說明「人格品德─自律(修行);道德倫理─他律(公德);法律規制─他律(法治)」這三者之間的順序。其中法律是最基礎的,也是人們在生活的過程中最底層的限制,一如《職場倫理》書中提到法律是「底線倫理的底線」,而現代社會的道德,是一種「最低限度的道德」─「底線倫理」,而最高級即是透過自律達到人格品德。 而「人文內涵」的培養有四個方向:根植於內心深處的修養、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的善良。 會中講師還教與會老師們如何訓練自己的儀態,包括:走路、坐椅子、站立、倒臥(行、住、坐、臥)的姿勢,怎麼能讓自己身行端正即是美。 最後講師以佛法所提的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來介紹人際互動之美。與會的老師們都感到收獲很大。 在雙向溝通的單元中,講師還加碼跟大家分享她是如何從華航空姐走入螢光幕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主持人,歡喜結束了這一場的分享。
  • #新世代創新教學深耕計畫
05Sep2025

  • 【D0101-26822】教師教學成長社群「生命教育教學社群」
  • 「教師生命教育社群」邀請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王俞蓉老師蒞校分享正念減壓及其與生命教育關係。為什麼要學正念呢?因為面對生活情境,人往往會依循過去習慣的反應模式。然而,「正念」的核心就在於有意識地提起注意力,打斷這些慣性反應,進而活出更多生命的潛能。」根據研究顯示,人們平均有47%的時間心不在焉,思緒游移於與當下無關的事物。這種分心的狀態不僅影響效率,更會使快樂與幸福感下降。相對地,能活在當下的人,其幸福感可由53%提升至80%。這些發現也促使正念逐漸成為歐美主流社會所重視的心智訓練方法。 目前,許多醫療機構、企業、學校以及運動組織,皆已將正念納入課程與訓練之中。歐美頂尖學府如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牛津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等,皆積極推動正念教育與研究。在運動界,正念也被視為提升心理韌性的有效方法。台灣奧運柔道冠軍楊勇緯便公開分享,正念是他鍛鍊「心理肌力」的秘密武器。他表示:「現在我會告訴自己,不要想別的,一定要專注面對對手。因為每場比賽都是新的開始,就算我是世界第一或奧運金牌,我也要全心全意地投入比賽。」過去他容易糾結於「一定要贏」、「一定要拿牌」的念頭,導致無法專注比賽。但透過正念練習,他學會了更加敏銳地覺察內在狀態,並能在壓力來臨時保持穩定,不再陷入不安、焦慮或鑽牛角尖的困境。 學習正念,不僅是改善生活品質的工具,更是實現心靈自由與穩定的重要途徑。在快節奏、壓力重重的現代社會,正念是一項值得每個人投入練習的智慧技藝。研習最後,王俞蓉老師帶著社群老師一起練習了10分鐘的正念靜坐,並提供後續可以持續練習、提升的途徑。
  • #新世代創新教學深耕計畫
05Sep2025

  • 【D0101-26821】教師教學成長社群「英語實務教學教學社群」
  • 為提升教師面對多元學生背景時的教學應變與文化敏感度,英語教學實務社群於辦理教師成長活動,邀請具備豐富跨文化教學經驗的許展彰老師進行專題分享,講題為「跨文化教學的挑戰及解決方式」。 許老師擁有長年服務於高中、大專院校與特殊單位的英語教學經驗,專長包括科技英文、書信寫作、翻譯訓練與跨文化溝通等。本次講座內容涵蓋三大主題:跨國籍教學、跨年齡教學與跨身份教學。講師透過實際案例說明,如何因應來自陸生、印尼籍、中美洲籍等不同國籍學生的學習差異,以及面對成人學生、軍中班等特殊身分時,調整教學策略與互動方式。 講座過程中,講師強調理解學生背景、採取彈性教學與適當語言支援,能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度與學習動機。教師在教學現場可能遇到學生學習習慣不同、語言能力落差、文化認知偏差等挑戰,皆可透過具體策略來逐步改善。 與會教師表示,本次講座內容實用、案例具體,與實際授課情況高度相關。「目前所教授對象以國籍及年齡多元,學生不盡相同的學習方式與背景文化,常常讓教學現場充滿變化與挑戰。藉由講師的分享,讓面對這些狀況的處理方式更具體化,受益良多。」 英語教學實務社群未來將持續規劃相關專題與實務研習活動,協助教師強化教學策略,共同打造更具包容性與國際視野的學習環境。
  • #新世代創新教學深耕計畫

更多